泼一点“冷水” 集成电路产业显现结构性缺陷
发布日期:2017-03-29 浏览次数 95
导读: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,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达4335.5亿元,同比增长20.1%。其中,设计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,销售额1644.3亿元,同比增长24.1%;制造业受国内芯片生产线满产以及扩产的带动,2016年依然快速增长,同比增长25.1%,销售额1126.9亿元……
OFweek电子工程网讯 “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连续多年保持高位增长,2014年到2016年平均增幅达18.86%,去年设计、制造和封装3个行业的销售额首次同时超过1000亿元。然而增长的背后,如果把一些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去除,数字就没那么好看了。”在近日举行的2017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上,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、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魏少军给火热的行业泼了一点点“冷水”。
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,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达4335.5亿元,同比增长20.1%。其中,设计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,销售额1644.3亿元,同比增长24.1%;制造业受国内芯片生产线满产以及扩产的带动,2016年依然快速增长,同比增长25.1%,销售额1126.9亿元;封装测试业销售额1564.3亿元,同比增长13%。
魏少军说,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已迈入成熟期,但集成电路技术还会继续演进,并长期扮演核心关键角色。事实上到现在为止,还没有出现集成电路的替代技术。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,目前产业布局基本合理,各领域进步明显,但集成电路的自给率不高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外依存度会维持在高位。他指出,我国集成电路产品中不少计算机系统、通用电子系统、通信装备、存储设备的国产芯片占有率还是0;在制造与设计领域,很多企业主要为海外客户加工或者主要使用海外资源。
此外,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还面临投资布局略显凌乱、技术研发投入不足、人才团队严重短缺等问题。仅人才一项,目前我国从业人员总数不到30万,按2020年全产业销售1万亿元人民币、人均产值140万元计算,人才缺口还有70万。魏少军分析,未来10多年,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长期矛盾将是需求旺盛、供给不足。
他呼吁,产业的结构性缺陷已经逐渐显现,“代工”模式一直主导着产业发展,但未来10—15年,是否还应由这一模式主导值得探索。“是时候研究中国集成电路供给侧的结构性变革这一课题了。”
上一页:实现芯片国产化不妨学学液晶面板业的方法
下一页:中国“芯”未来:政策资本双重驱动 聚焦中高端市场